下班後運動紓壓,的確是幫助每天在高壓環境中工作者,調整生活節奏的好習慣。有些人因為開始運動後,不僅整體身體狀態感覺改善,晚上的入睡情形也變得更順利。但也有些人卻遇到,運動之後反而覺得休息不如預期順利的情況,這有可能與運動的時間與方式有關,建議可以試著做些微調。

 

運動後,建議至少保留兩小時的緩衝時間 

一場有效率的運動,常會讓心率上升至每分鐘130下以上,過程中身體也會發熱,核心溫度隨之升高。此時身體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,通常不易立即進入放鬆狀態。這種情形下,通常需要大約兩個小時,身體才會逐步回到平穩狀態。有些人會覺得運動完比較好休息,其實可能是因為身體在調節熱度時,體溫反而下降得比平常略低,使人感覺更容易入睡。不過這時通常距離運動時間已經超過兩小時,心率也已恢復到較穩定的範圍,自然比較好進入晚間的休息狀態。

 

除了運動以外,也要留意運動中的環境刺激

有些人習慣參與團體課程,或在運動時聽音樂、看螢幕影片。這些聲光刺激,除了本身帶來娛樂效果,也可能在晚間接近休息時間時,對大腦維持清醒感造成延遲反應。大腦通常會隨著一天的節奏,在夜間逐步轉為放鬆模式,但若過度刺激,可能會讓大腦誤判為仍處於白天的狀態,因此在運動後難以迅速放鬆,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。

 

除了運動本身,也注意運動後的安排

多數人下班後時間有限,往往無法安排充分的用餐與休息時段再運動,通常會選擇先運動、再吃飯。然而,若運動後進食時間太接近休息時段,胃部尚未完成初步消化,可能會讓身體在休息時感覺不適,影響整體放鬆狀態。一般情況下,胃部內容物的自然代謝需要2至3小時。因此若運動後需進食,建議選擇較為好消化、份量適中的食物,避免吃太飽導致入睡前感到負擔。

 

如果只有睡前有空運動怎麼辦?

關鍵在於運動後若無足夠時間讓身體降溫、緩和,就可能延後進入放鬆狀態的時間。若只能在晚上進行運動,建議選擇低強度、緩慢節奏的運動方式。例如伸展運動或以肌肉放鬆為主的瑜珈練習,都能在忙碌一天後幫助舒緩緊繃,讓身體逐漸回到適合休息的節奏。這樣的活動,也有助於養成規律生活習慣。